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119-2『彈性』


"一個印地安少年的真實日記"(薛曼‧亞歷斯)簡易感想。

這本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它的語體非常口語生動,彷彿就像真正的高中生寫的一樣,但是他的議題卻很精準也已經看透許多的事情,所以雖然用的文字量不多,卻能傳達許多的事情。

簡單的說大綱是一位生活在保留區印地安少年跨區去高級的白人學校就讀的半自傳型故事。

印地安人保留區,那是一個蠻窮的世界,一個資源貧乏的世界,一個大家都喜歡喝酒的世界。大家都習慣於放棄,也習慣於不抱持著什麼希望。但是也沒有啥絕望,只是就是在這個地方茫然地生活下去。

當主角上了高中的第一天,手上拿到了新課本,不其實它不新是別人用過的。
上頭寫著他媽媽的名字。
他一氣之下把課本失手的砸到了老師臉上,停學。


這邊還蠻巧妙的暗示,"如果再這樣下去,一代傳一代可能不會有任何改變善。"搞不好他結婚生子之後他的兒子還是用這本課本。印地安人就是這樣,一代窮一代窮個千千萬萬代。

老師跟他的對談時提到,"我們(指白人)一直要你們放棄做個印第安人,放棄你們的歌聲,語言跟舞蹈,殺死了印第安人的文化,大家都放棄了,但是你某個地方拒絕放棄,所以你才會把課本砸到我臉上。"老師慫恿他離開印地安保留區。離開他生長的地方。

主角選擇了去雷中...滿滿富裕白人的一所中學。
對於同族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尷尬的事情,這就彷彿為了出人頭地投入白人的懷抱。我以後會有出息,會變聰明,跟你們不一樣,我再也不是你們貧窮沒希望的那一國了!
....但是如果害怕這樣,繼續待在那個保留區,繼續過著沒有出路的生活?喝酒,打零工,接受政府補助,抱著那些其實外頭白人沒有啥誰在意的傳統文化?這樣也不行吧。


但是隨著進入新學校跟白人的互動,許多事情改變了。作者本人基本上資質很不錯,成績本來就有辦法名列前茅,也不算自閉普通外向,所以慢慢地跨越了很多事情。

他來自於印地安保留區,他家很窮,白人看不起這些。這都是事實。
可是他會跟白人同學問功課。交朋友。交女朋友。挖,白人會跟我講話耶,我們可以彼此交換讀書心得耶,還可以跟她打波耶,這樣真的行嗎?


主角困惑的寫信問死黨。損友回主角一句:你他媽的我受夠了拿白種女人當作獎盃炫耀的印地安人。
主角拿這個問題再去問班上的高材生一次,這次得到的回答是:
我在網路上估狗了一下"愛上一個白種女孩",然後查到了一個白人女孩失蹤的報導,當時新聞大肆宣傳爭相報導,但是過去三年有200名以上的墨西哥女孩在那一帶失蹤。可是人們對美麗的白人女孩比較重視。


".....所以你想表達什麼?"
"我想你損友的意思是,你跟其他人一樣是個種族歧視的混蛋。"
恩,所以
之後主角跟白人女孩交往了。


這敘述語很青少年,啪的一聲好像所有的困難都跨過去了,但是仔細想這就是在跨越種族歧視的過程啊。種族歧視不單單是白人對印地安人,反過來應該也是一樣的。大家彼此身上都有一些成見。

我們會覺得很嚴肅很根深蒂固的議題,少年們這樣子就跨了過去。或者是說,作者傳達的是,即使這樣子也可以跨過去,別把事情想得這是個種族大事還是國家議題。
跟你左手邊的白人朋友勾個肩罵一個幹字,跟你右邊的黑人朋友講一個有關鼻屎的笑話。這樣子可能就踏出去了一步什麼。


當然事情不會這麼的簡單,但是少年會把一些應該很難的事情做了做之後,發現靠杯這不是很難嗎我怎麼做完了。

這本的書名上寫著"part-time Indian兼職印地安人",主角其實是通車上學的,放學回家繼續住在保留區。
在他進入學校的籃球隊時,要跟印地安保留區的校隊打。白人對印地安人。然後我混在白人球隊裡。喔天啊我一定會被當叛徒,我的死黨一定會把我給宰了,我好想吐。


老爸說"所以,你為什麼會吐?"
"因為我很緊張。"
"你是說..因為你很害怕?"
"緊張跟害怕不是都一樣?"
"緊張代表你想打球,害怕代表你不想打。"
然後主角打贏了。


我好喜歡這種敘述,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
有些時候我們會煩惱半天然後停下腳步進入黑頁內心回想過去篇,實際上這些事情應該也可以這樣煩惱,但是這篇在煩惱的時候這種敘述卻充分的穿插著幽默感。


我不曉得在煩惱這些事情的時候提到鼻涕還是狗屎有什麼用處,但是就是那種"我把事情看得很嚴重,同時我也不想把事情看得很嚴重,我緊張得快吐了但是我居然會想笑"這種東西,我覺得在日式漫畫的思維中絕對不可能出現,這一定要看歐美作品才有。

這些敘述也許不正經,但是要說主角沒有認真看待這些事情嗎?那當然不可能。也許我們東方人的思維就會帶有一種感覺,認真看待事情的時候就只能嚴肅,但是青少年通常比較不會,而歐美的作品也比較不會有這種特質,他們不是不懂的怎麼嚴肅,而是心中保留一塊幽默感的位置給自己彈性,也許幽默感不全然是拿來笑的,而是隨時隨地保留那個對事物的相對看法的態度。那不需要很深奧,所以真的只是一坨狗屎也可以。

敘述跟振興印地安文化?那不是件非常重要的議題。這篇的重點是我們如何以各式各樣的身分,用各式各樣的方式,經歷各式各樣的事情,去成長去踏到更寬廣的世界。印地安人不過是眾多自我定位中的一環,我可不想打個籃球還管印地安人啥的,交個女朋友還管印地安人啥的,跟朋友念書還管我家很窮啥的。

...這樣的一篇青少年日記吧。

我覺得硬梆梆的大人(這種意義上來說日本人比我們更明顯)無法用這本的思維想事情,有些時候回想起曾經經歷的事情就會覺得,真的有些事情明明用這種方式來思考會比較容易想通,讓我深深體會到思考模式的差異真的還是有差。這篇提及的內容就很不適合用日式思維來進行。

看了這本書會覺得,我因為主攻是日文,而英文太差,不足以用英文思考真是件遺憾的事情。偶爾還是會覺得有英文這項技能的話多好啊。讀書的意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